藏着五覆盖全国的黑料爆料平台,揭露各地热点事件背后的隐秘故事!的杨树枝
1
“欢迎八路军”
“欢迎抗日军”
首战平型关
伏击雁门关
火烧阳明堡
八路军出师的三次战斗
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
1937年
八路军总部南移来到山西武乡时
人们排起长队,夹道欢迎
高呼“欢迎八路军”
“欢迎抗日军”
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
八路军总部数经转战
先后五次进驻武乡县
共驻扎536天
在武乡王家峪,八路军为乡亲们打井解决用水问题,时至今日,这样的井仍被完好保留。(新华网于杨摄)
驻扎在王家峪时
八路军战士打井抗旱
驻扎在砖壁村时
八路军战士又修池筑坝
八路军总部在砖壁驻扎期间,在指挥整个华北抗战的同时,还发动将士开荒生产,帮助群众修池筑坝、打井抗旱。这个蓄水池被老百姓深情地称为“军民池”。(新华网于杨摄)
日寇经常来根据地扫荡
飞机轰炸结束后
八路军战士
便帮老乡维修炸坏的房子
1940年清明前后
八路军总部机关和抗大学员
在王家峪一带植树
朱德总司令亲手栽下了一棵白杨
当地人说
朱德的警卫员后来返回王家峪
在和大家叙起旧时
随手捡了根树枝比划
树枝“喀嚓”折断
人们发现
杨树枝的断面
藏着一颗五角星
惊奇之余
人们便管它叫红星杨
在武乡王家峪,这是朱德在1940年开展的植树运动中亲手栽下的白杨,被人们称为“红星杨”。(新华网于杨摄)
今时今日
这些带着五角星的杨树枝
成了王家峪最火的旅游纪念品
来参观的人
都要蹲在地上淘着树枝
掰开看看截面
掰得规整便要互相分享着看
然后带回去留作纪念
图为红星杨树枝截面。在王家峪,游客们在现场争着谁的红星杨更规整,宛如一群孩子。(新华网于杨摄)
2
吃在一起、住在一起
战斗在一起
1939年
八路军总部在砖壁村驻扎
朱德住所外的空地上
有一盘碾子
乡亲们时常拎着粮食来脱壳
朱德有时透过窗户看见
便喊上警卫员一起
帮乡亲们推碾子
间或讲些抗日救国的道理
图为当时朱德居处,当年的窗户已不复存在,仅留下窗楣。这盘军民一起推过的碾子被当地人称为“连心碾”。(新华网于杨摄)
八路军的一言一行
被下北漳村的李金水看在眼里
“八路军国难当头宣传抗日,打日本、救中国,他们说话又和气,不打人也不骂人,不抓鸡也不赶鸭,他们帮助老百姓挑水,打扫卫生……我就报名参军了。”
时年17岁的他
正是受到这样的影响
决心参加八路军
“我当时在
129师385旅769团2营4连”
今年已经98岁的老战士
回忆起最初的番号时
仍然充满骄傲和自豪
98岁的八路军老战士李金水。(新华网于杨摄)
在武乡
万万千千这样的群众
和八路军一起
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救亡洪流之中
3
总部里的必胜密码
八路军自1937年
首次驻扎武乡到1945年抗战胜利
当地群众毫无保留地支持
48万亩土地的武乡
共捐献粮食240万石
蔬菜、油等副食超过50万斤
纳军鞋49万双
……
武乡人民除了糊口之外
几乎把所有都捐给了八路军
为的是共同的使命
抗击敌寇,卫我国家
14万人的县城
有9万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组织
14600人光荣参加八路军
千百万组织起来的群众
正是抗日游击战争
和抗日根据地伟大力量的源泉
武乡军民支持抗战相关统计。(新华网于杨摄)
在武乡
和八路军之间的故事
似乎永远也搜罗不完
但问起武乡人来
他们用四句民谣就能唱明白
“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
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
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
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”
来源:新华网·宝藏青年工作室、新华网山西分公司
策划:车玉明 刘加文 李志晖
统筹:肖阳 刘洪
执行:牟彦秋 梁甜甜 董静雪 陈璟春
作者:于杨